天津市實施水務“六能”目標新舉措
發布時間:2018/01/02 點擊量:
水與民生息息相關。我市的供水保障情況如何?防汛排水效果怎樣?水環境治理有何進展?……帶著一系列關于水的問題,記者近日專門走訪了市水務部門。
“2017年以來,我們堅持把水務作為政治工作、發展工作、民生工作,圍繞科學配置水資源、不斷改善水環境、嚴格確保水安全,編制完成天津市水資源統籌利用與保護規劃,提出實現‘六能’目標的新舉措,推動全市水務工作取得新成效,邁向新水平。”市水務局主要負責同志向記者介紹。
缺能引──力保全市供水安全
天津是資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,城市供水主要依靠引江、引灤兩大外調水源。2017年,市水務部門多方爭取,把引江調水指標由8.16億立方米增加至10.29億立方米,又通過引灤向我市調水1.34億立方米,目前引江和引灤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,為我市提供了充足的原水供應。
“水源既要引得進,還要留得住,用得好。”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金銳介紹,2017年,市水務部門基本完成王慶坨水庫主體工程,實現了引江、引灤兩大外調水系統互連互通;建成于橋水庫入庫河口濕地,完成引灤輸水河道黎河綜合治理。北大港水庫功能提升工程和于橋水庫綜合治理將于2018年正式啟動,屆時我市供水體系將更加完善,切實保障全市供水安全。
瀝能用──還河流濕地健康生命
水是恢復河流濕地生態功能的關鍵,保障河流濕地生態水源是水務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。“面對這種情況,2017年汛期我們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前提下,通過科學調度,盡最大可能儲蓄水源,實現雨洪水的資源化利用。”市防汛抗旱處高級工程師劉戰友介紹,汛期以來,全市累計承接上游來水7.21億立方米,其中向北運河調水1.71億立方米,潮白新河增蓄6000萬立方米、向寧河及濱海新區放水4.59億立方米,向薊運河調水5000萬立方米,向大黃堡濕地補水8000萬立方米,向七里海濕地補水4500萬立方米,向北大港濕地和獨流減河補水6300萬立方米,向團泊湖濕地調水6700萬立方米,向濱海新區黃港一庫、二庫調水4500萬立方米,剩余全部存蓄河道,滿足了河流濕地生態用水需求。
澇能排──高標準保障防汛安全
防汛減災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關乎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。2017年汛期,我市先后5次啟動防汛Ⅳ級預警響應,超前防范部署,提前集結防汛物資和搶險隊伍,有力有序有效應對處置多次強降雨過程。為提升中心城區積水快速排除能力,市水務部門及時啟動51處易積水地區和18座地道“一處一預案”,基本做到大雨2小時、暴雨5小時排除。同時,指導落實25處泥石流滑坡隱患點位專人值守和防御措施,及時關閉山區旅游景區、轉移安置危險區域群眾全。全市各級防汛部門嚴格落實24小時防汛值班和領導在崗帶班制度,確保政令暢通、應對及時、科學調度、措施到位,安全平穩度過汛期。
旱能補──高效利用多種水源
天津水資源短缺,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全市用水總量不斷增加,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天津科學配置多種水源,以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支撐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。
在利用再生水方面,大力推動全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,我市環外10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任務已全部完成,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基本達到準Ⅳ類水平,滿足生態用水要求。市水務部門編制完成再生水利用規劃,大力推進熱電、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和市政園林、城市景觀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,預計年利用再生水3.2億立方米。積極發展節水灌溉,更新改造14座國有揚水站,新建節水灌溉計量設施2350臺套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.695。嚴格控制深層地下水開采量,積極推進地下水水源轉換,2017年共壓采深層地下水1100萬立方米。加大對淡化海水配置力度,預計年利用淡化海水0.37億立方米。目前,全市正逐步構建起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。
污能治──多措并舉綜合施治
2017年夏天,市區很多河道都裝上了噴泉,布置了生態浮床,很多市民都駐足觀賞留影。據介紹,為全面提升中心城區河道水環境質量,市區河道管理部門對海河、外環河及中心城區二級河道綜合實施曝氣增氧、生態浮床、生物制劑、補水換水、人工打撈五項治理措施,有效抑制了藍藻暴發的趨勢,改善了河道水質景觀,以優美的水環境保障了全運會順利舉行。全市建成區25條黑臭水體治理任務順利完成,國家考核的主要指標均好于國家標準。
為確保河道水清景美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2017年我市全面推行河長制,實現了市、區、鎮(街、鄉)、村四級河長全覆蓋,在全市建立起黨政主導、屬地負責、分級管理、部門聯動、全民參與的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。為確保河長制落地見效,充分調動各區水環境治理保護積極性,在全市深入開展河湖水環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行動,形成分級抓、系統治、嚴格管工作格局,建立問題、整改、任務、責任、效果“五個清單”,對排查發現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水環境問題進行快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鐵腕治理、科學治理、生態治理和長效治理,有效地鞏固和提高了水環境治理和管理成果。
監測數據顯示,截至2017年11月,全市納入市級河道水生態環境考核的河道達254條段、3673公里,水質達到Ⅲ類的河道與2017年1月份相比上升13.5%,Ⅳ類的河道上升11%,Ⅴ類的河道上升6.3%,劣Ⅴ類的河道下降28.7%。
水能動──全面增強水系循環能力
“七十二沽春水活”。天津河湖濕地要保障水質,離不開水體的循環流動。為提高中心城區水體循環速度,2017年市水務部門通過架設臨時泵站等措施,將中心城區補水循環的流量提高46%,循環周期由6天減至3天,持續向海河實施生態補水,有力改善了河道水質。汛期利用已建成運行的海河南部水循環體系,將中心城區環境水和雨瀝水調往獨流減河、北大港濕地,實現了海河──外環河──津港運河──獨流減河──北大港濕地──洪泥河──海河連通循環。
建設南北水系連通體系,推動實施北水南調工程,緩解南部生態缺水狀況。2017年11月中旬開始,市水務部門利用引灤水向南部團泊湖濕地實施補水,累計調水6500萬立方米,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果。
“2017年以來,我們堅持把水務作為政治工作、發展工作、民生工作,圍繞科學配置水資源、不斷改善水環境、嚴格確保水安全,編制完成天津市水資源統籌利用與保護規劃,提出實現‘六能’目標的新舉措,推動全市水務工作取得新成效,邁向新水平。”市水務局主要負責同志向記者介紹。
缺能引──力保全市供水安全
天津是資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,城市供水主要依靠引江、引灤兩大外調水源。2017年,市水務部門多方爭取,把引江調水指標由8.16億立方米增加至10.29億立方米,又通過引灤向我市調水1.34億立方米,目前引江和引灤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,為我市提供了充足的原水供應。
“水源既要引得進,還要留得住,用得好。”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金銳介紹,2017年,市水務部門基本完成王慶坨水庫主體工程,實現了引江、引灤兩大外調水系統互連互通;建成于橋水庫入庫河口濕地,完成引灤輸水河道黎河綜合治理。北大港水庫功能提升工程和于橋水庫綜合治理將于2018年正式啟動,屆時我市供水體系將更加完善,切實保障全市供水安全。
瀝能用──還河流濕地健康生命
水是恢復河流濕地生態功能的關鍵,保障河流濕地生態水源是水務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。“面對這種情況,2017年汛期我們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前提下,通過科學調度,盡最大可能儲蓄水源,實現雨洪水的資源化利用。”市防汛抗旱處高級工程師劉戰友介紹,汛期以來,全市累計承接上游來水7.21億立方米,其中向北運河調水1.71億立方米,潮白新河增蓄6000萬立方米、向寧河及濱海新區放水4.59億立方米,向薊運河調水5000萬立方米,向大黃堡濕地補水8000萬立方米,向七里海濕地補水4500萬立方米,向北大港濕地和獨流減河補水6300萬立方米,向團泊湖濕地調水6700萬立方米,向濱海新區黃港一庫、二庫調水4500萬立方米,剩余全部存蓄河道,滿足了河流濕地生態用水需求。
澇能排──高標準保障防汛安全
防汛減災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關乎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發展。2017年汛期,我市先后5次啟動防汛Ⅳ級預警響應,超前防范部署,提前集結防汛物資和搶險隊伍,有力有序有效應對處置多次強降雨過程。為提升中心城區積水快速排除能力,市水務部門及時啟動51處易積水地區和18座地道“一處一預案”,基本做到大雨2小時、暴雨5小時排除。同時,指導落實25處泥石流滑坡隱患點位專人值守和防御措施,及時關閉山區旅游景區、轉移安置危險區域群眾全。全市各級防汛部門嚴格落實24小時防汛值班和領導在崗帶班制度,確保政令暢通、應對及時、科學調度、措施到位,安全平穩度過汛期。
旱能補──高效利用多種水源
天津水資源短缺,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全市用水總量不斷增加,嚴峻的形勢迫切需要天津科學配置多種水源,以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支撐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。
在利用再生水方面,大力推動全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,我市環外10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任務已全部完成,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基本達到準Ⅳ類水平,滿足生態用水要求。市水務部門編制完成再生水利用規劃,大力推進熱電、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和市政園林、城市景觀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,預計年利用再生水3.2億立方米。積極發展節水灌溉,更新改造14座國有揚水站,新建節水灌溉計量設施2350臺套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.695。嚴格控制深層地下水開采量,積極推進地下水水源轉換,2017年共壓采深層地下水1100萬立方米。加大對淡化海水配置力度,預計年利用淡化海水0.37億立方米。目前,全市正逐步構建起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。
污能治──多措并舉綜合施治
2017年夏天,市區很多河道都裝上了噴泉,布置了生態浮床,很多市民都駐足觀賞留影。據介紹,為全面提升中心城區河道水環境質量,市區河道管理部門對海河、外環河及中心城區二級河道綜合實施曝氣增氧、生態浮床、生物制劑、補水換水、人工打撈五項治理措施,有效抑制了藍藻暴發的趨勢,改善了河道水質景觀,以優美的水環境保障了全運會順利舉行。全市建成區25條黑臭水體治理任務順利完成,國家考核的主要指標均好于國家標準。
為確保河道水清景美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2017年我市全面推行河長制,實現了市、區、鎮(街、鄉)、村四級河長全覆蓋,在全市建立起黨政主導、屬地負責、分級管理、部門聯動、全民參與的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。為確保河長制落地見效,充分調動各區水環境治理保護積極性,在全市深入開展河湖水環境大排查大治理大提升行動,形成分級抓、系統治、嚴格管工作格局,建立問題、整改、任務、責任、效果“五個清單”,對排查發現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水環境問題進行快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鐵腕治理、科學治理、生態治理和長效治理,有效地鞏固和提高了水環境治理和管理成果。
監測數據顯示,截至2017年11月,全市納入市級河道水生態環境考核的河道達254條段、3673公里,水質達到Ⅲ類的河道與2017年1月份相比上升13.5%,Ⅳ類的河道上升11%,Ⅴ類的河道上升6.3%,劣Ⅴ類的河道下降28.7%。
水能動──全面增強水系循環能力
“七十二沽春水活”。天津河湖濕地要保障水質,離不開水體的循環流動。為提高中心城區水體循環速度,2017年市水務部門通過架設臨時泵站等措施,將中心城區補水循環的流量提高46%,循環周期由6天減至3天,持續向海河實施生態補水,有力改善了河道水質。汛期利用已建成運行的海河南部水循環體系,將中心城區環境水和雨瀝水調往獨流減河、北大港濕地,實現了海河──外環河──津港運河──獨流減河──北大港濕地──洪泥河──海河連通循環。
建設南北水系連通體系,推動實施北水南調工程,緩解南部生態缺水狀況。2017年11月中旬開始,市水務部門利用引灤水向南部團泊湖濕地實施補水,累計調水6500萬立方米,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果。